许多人认为坐是一种休息,但对于腰椎来说却是例外。人体的脊柱是由多块椎骨组成,两块椎骨间有一个盘状的弹性垫,医学上称为椎间盘,它由中间的髓核及周围的纤维环构成。它能起到缓冲压力的作用。由于进化的关系,人类的椎间盘逐步进化演变,适应了人类的直立的状态。
但现代社会,由于工作方式的改变,生活习惯的改变,绝大部分人坐的时间远远长于站立时间,再加上由于体力劳动量和强度的减少,腰背部肌肉力量的减弱,从而分担椎间盘压力的能力下降,导致椎间盘内的压力长时间处于较高状态,从而加速了椎间盘的老化,发生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,增加了腰突症的患病几率。
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、急性外伤、慢性积累外伤等原因导致纤维环破裂,造成椎间盘脱出压迫脊柱两旁的神经根面,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一系列腰腿痛症状,就是骨科常见病——腰椎间盘突出症。
“我从来没想到自己年纪轻轻,居然得了‘腰突症’!”刚刚 29 岁的赵先生,提起自己的病,一脸沮丧。从事时尚杂志编辑的赵先生,整天对着电脑,工作一旦进入状态,常常几个小时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,连上厕所都不愿意去。
最近这段时间特别忙,他也越来越觉得腰部常常酸痛难忍,有时候腿也麻,赵先生原来以为有点腰肌劳损,没当回事,可是腿疼得越来越严重了,行走腿部酸胀不适影响到行走,夜间因为腿痛影响睡眠,工作也不能专心。
因为腿痛影响生活及工作,赵先生只好去医院,医生给他做了检查后拍了核磁共振检查,居然是腰四、五椎间盘突出,压迫了下肢的神经根。
赵先生年纪轻轻,也不干什么体力活,怎么能得这个病呢?对此,福州中德骨科医院表示,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,即使普通百姓也对其有所了解。 然而,曾经人们口中的老年病,如今同样也成了许多年轻人的梦魇。
目前,30 岁以下患者的数量呈递增趋势,甚至有位仅仅 14 岁的小朋友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导致剧烈的下肢疼痛,不能行走及平卧,经各种治疗无效而进行了手术治疗。
腰突症”病理复杂,临床表现多变。 因此,必须对患者的疾病特征及疼痛背景综合分析,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,才能达到最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效果。实际上,将近九成的患者,都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比较好的疗效。比如,卧床休息可以减轻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,同时减少了身体活动时产生的不稳定造成的炎性物质增加。
此外,使用牵引治疗可以增大椎间隙,降低椎间盘内压,从而减轻对于神经根的压迫。临床上通常会对症使用一些消炎镇痛药物帮助神经周围炎症的消退,结合脱水药、激素类药使受压的神经根水肿消退,促进损伤的纤维环和椎间韧带的修复。
通过相关物理治疗,患者往往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症状缓解,对短期改善生活质量,减轻心理负担有明显效果。
不加选择地对腰椎间盘突出进行手术治疗,一方面加重了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,另一方面增加了各类手术并发症发生的机会。但是,对手术治疗心存恐惧,盲目地拒绝手术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认识误区。
“腰突症冶”的治疗原则是“能保守,就不微创;能微创,就不手术;必须手术,尽早手术”,要辨证对待手术和保守的问题,既不能轻易手术,也不能一味保守。当保守治疗3-6个月效果不好,症状越来越重,影像学检查也显示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,就应该考虑手术治疗。
此外,在“腰突症”中,由于椎间盘外围的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游离至椎管内,压迫神经根及马尾神经,并出现相应的症状时,只有通过手术的方法才能治愈,而且越早越好,否则,神经功能的丧失可能成为永久性的肢体及大小便的功能障碍,这将给患者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。